黃帝內經:何為上工“治未病”?
“不治已病治未病”是早在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出來的防病養生謀略,“未病”一詞首見于《素問·四氣調神論》篇,“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亂治未亂,此之謂也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,亂已成而后治之,譬猶渴而穿井,斗而鑄錐,不亦晚乎!”這段話從正反兩方面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,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,而且要防病,不但要防病,而且要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、并在病變未產生之前想好能夠采用的救急方法,這樣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動權,達到“治病十全”的“上工之術”。
《靈樞·逆順》中提出:“上工,刺其未生者也。其次,刺其未盛者也。其次,刺其已衰者也……上工治未病,不治已病。”很明確的指出,高明的方法和醫生,要要善于預防疾病,防患于未然。①攝生防病?!饵S帝內經》中“正氣內存,邪不可干”的論述歷代醫家都極為重視。認為只有強身才能防病,只有重視攝生才能強身!②既病防變。是以疾病發生后,必須認識疾病的原因和機理,掌握疾病由表入里,由淺入深,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變化規律,爭取治療的主動權,以防止其傳變。例如治療肝病結合運用健脾和胃的方法,這是因為肝病易傳之于脾胃,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。
黃帝內經:健康為什么要食養?
《黃帝內經》記載“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;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;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;無毒治病,十去其九;谷肉果菜,食養盡之”意思是說藥物都是有毒性的,副作用大小不同的藥物只能用到病好了六成、七成、八成、九成后要停止,而只有食養,可以一直使用。
中醫學從《黃帝內經》開始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,講“上醫治未病”。“養生”最早見于《莊子·內篇》,所謂“生”,生命、生存、生長之意;所謂“養”,保養、調養、補養、護養之意。“養生”的內涵,一是如何延長生命的時限,二是如何提升生活的質量。
中醫養生講究四時陰陽,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,這是自然界的規律。中醫養生主張因時、因地、因人而異。養生當中,最重要的是飲食養生?!饵S帝內經》記載:“五谷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”。旨在通過合理應用食物的四味五性,依托食材本來性味,來調節人體臟腑平衡,最終實現三個層面的健康干預。
一是未病養生,防病于先。在問題未發生之前,先預防,進而避免疾病的發生,第二是欲病食治,防微杜漸。依托食物的功效,在問題剛剛發生的時候,及早幫助人們采取干預措施,調病于初始,避免機體的失衡狀態繼續發展;第三是已病早治,防止傳變。利用食材安全無副作用的優勢,結合傳統食養滋補文化,對已經發生的問題進行干預,進而幫助人們重新獲得健康。